摘要:在歐元區經濟增長放緩的背景下,美國需求疲軟成為外部壓力的重要來源。歐洲央行最新預測指出,隨著關稅上調帶來的負面影響逐步傳導,第三季度歐元區GDP增長前景不容樂觀。雖然部分政策制定者仍強調經濟的“表面韌性”,但越來越多的跡象顯示外部需求降溫、企業投資意願低迷,這為未來的貨幣政策留下了更多觀察空間。近期公佈的貿易資料顯示,歐盟7月對美商品貿易順差縮減至107億歐元,低於6月的112億歐元。對比之下,今
在歐元區經濟增長放緩的背景下,美國需求疲軟成為外部壓力的重要來源。歐洲央行最新預測指出,隨著關稅上調帶來的負面影響逐步傳導,第三季度歐元區GDP增長前景不容樂觀。雖然部分政策制定者仍強調經濟的“表面韌性”,但越來越多的跡象顯示外部需求降溫、企業投資意願低迷,這為未來的貨幣政策留下了更多觀察空間。
近期公佈的貿易資料顯示,歐盟7月對美商品貿易順差縮減至107億歐元,低於6月的112億歐元。對比之下,今年第一季度的月均順差高達268億歐元,當時美國進口商因關稅政策生效前囤貨,特別集中在製藥領域。這一趨勢逆轉意味著出口帶動作用正在削弱,而庫存週期帶來的GDP暫時支撐也難以長期延續。
回顧第二季度,淨出口下滑曾使歐元區經濟增速減少0.2個百分點,但企業提前積累的庫存反而拉動了0.5個百分點的增長,使整體GDP仍實現0.1%的正增長。然而,這種基於庫存積累的增長模式被視為短暫現象,無法掩蓋內需和外需同步走弱的風險。多家研究機構預計第三季度GDP增速僅維持在0.1%左右,而歐洲央行的預測更為悲觀,甚至預期零增長。
貨幣政策方面,歐洲央行已暗示12月可能進行本輪週期的最後一次降息,幅度為25個基點,存款利率或將降至1.75%。不過,這一決策依然取決於未來數月的資料表現。若經濟沒有如預期般顯著降溫,政策進一步寬鬆的空間將受到限制。
未來幾個月,美國關稅政策和全球需求疲軟仍是影響歐元區經濟的重要變數。如果企業投資無法恢復,出口優勢難以鞏固,貨幣政策的調整也將變得更具挑戰性。
(請注意:Moneta Markets資訊目前僅針對非中國大陸區域的華文投資機構和個人,且僅提供參考價值,不具備任何現實層面指導意義。)
免責聲明:
本文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,不構成本平台的投資建議,本平台不對文章信息準確性、完整性和及時性作出任何保證,亦不對因使用或信賴文章信息引發的任何損失承擔責任